![]() |
文/ 陳梓萌
有一座神奇的山脈,它巍峨壯觀,氣勢磅礴;它植被富足,風景如畫,它是中央水塔、中華祖脈。
對,這就是秦嶺!古今多少文人墨客曾流連忘返,孟浩然曾“試登秦嶺望秦川”,韓愈有“云橫秦嶺家何在”的感慨,岑參有“諸峰皆青翠,秦嶺獨不開”的無奈,王維有“君問終南山,心知白云外”的回答。
秦嶺的重要,不僅體現在歷史和文化上,也體現在獨特的生態系統上,不讓她受到破壞和污染,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今年4月20日,我的家鄉迎來了“一位貴客”,我們最最尊敬愛的習近平爺爺來到了柞水,習爺爺既稱贊牛背梁是“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天然氧吧”,又囑托我們要當好“秦嶺生態衛士”,牢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生長在秦嶺腳下,我感到無比驕傲和自豪,我們有牛背梁森林公園、溶洞地質公園、秦楚古道等游人如織的景區;又有“柞水木耳”、“柞水大紅栗”等帶領群眾致富的馳名商標和產業;更有保護野生動植物和森林資源的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成長在林業家庭,我感到非常幸運和幸福,我的爺爺和爸爸都是林業工作者,他們一直堅守在大山深處,在平凡的崗位上,發揮著不平凡的力量,在實際工作中,踐行著生態保護的初心和使命。
我的爺爺是全省綠化先進工作者;爸爸多次獲得自然保護區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在我心中,他們就是真正的“秦嶺生態衛士”。
每當放寒暑假的時候,別人家的小孩都有家長陪著到處去旅游,而我只能跟著爸爸在大山里巡護。夏天他們拿著厚厚的宣傳單進社區入戶宣傳,胳膊和肩膀都曬得通紅,只為提高群眾的保護意識;冬天他們背著設備入山,在寒風暴雪里艱難前行,只為及時收取紅外相機里珍貴的數據資料;特別是突發森林火災,他們不顧個人安危,沖鋒在前,只為保護群眾生命和森林安全。
記得有一年寒假,我和爸爸正在宿舍烤爐子,叮鈴鈴,一通電話讓爸爸臉色凝重,原來是保護區周邊突發森林火災,火勢兇猛,情況緊急,他顧不上年幼的我,只給媽媽打了一通電話,就帶領大家迅速出發了。
看著他們出發的背影,看著空蕩蕩的院子,我感到害怕和孤單,爸爸他們會有危險嗎?他們該怎樣撲滅大火?會有人受傷嗎?……我祈禱爸爸和他的同事們都能夠平安歸來。當山火終于被撲滅,爸爸回到家時,我一頭扎進爸爸的懷里,那一刻我感到特別溫暖和幸福。
我哽咽地問爸爸:“苦嗎?”爸爸笑著說:“不苦!”我知道不苦不累是假的,一定是他們齊心協力撲滅了大火,保護了森林安全,他的心里是甜的。
我知道還有許許多多像爺爺和爸爸一樣的人,正是他們幾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堅守和付出,天更藍了,水更清了、空氣更好了,他們就是我學習的榜樣。
爺爺把一生都獻給了林業,現在已經退休,但如今爸爸依然扎根林業、服務林業,我也要接好先輩們的接力棒,傳承綠色精神,踐行保護使命。
作為一名小學生,一名少先隊員,我會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養成好的習慣,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少用一次性制品,愛護一草一木,積極參加環保志愿服務活動,用行動去感染和帶動身邊的人。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讓我們攜起手來,全力當好生態小衛士,讓秦嶺美景永駐、青山常在、綠水長流。
(柞水縣城區一小 六年級一班)
上一篇:光頭山遇牛記
下一篇:著名油畫家晏子北溝之行小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