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坪村是長安區最南部一個偏僻的小山村,由于自然條件制約,多年來,村里經濟發展滯后,村民增收相對緩慢。據了解,該村有31戶104位村民,一直利用木材生火做飯取暖。
據調查,當地人一家一般有一個土灶、個取暖爐,一個土灶每年消耗木材約12000余斤,一個取暖爐每年耗掉木材約8000斤,也就是說平均每戶每年約燒掉木材20000斤。通常木材干燥后一般重0.5—0.6噸/立方米,也就是說平均每戶每年約需16立方米木材來維持生活,全村31戶共需要消耗木材496立方米。盡管村民都在自留山砍柴,但由于大多數自留山靠近保護區,其植被的好壞將直接或間接影響到自然保護區動物的活動,所以改造村民的生活及取暖方式也是保護好森林資源的一個重要途徑。
據悉,世界自然基金會曾多次派員來寧陜進行實地調查,并在寧陜縣大熊貓保護區周邊社區推廣了節柴灶項目。2013至2014年,該項目在皇冠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周邊的皇冠鎮、新場鎮、四畝地鎮轄區的14個行政村新建或改建節柴灶1400口。據介紹,這種推廣的節柴灶和當地傳統土灶相比,主要增設了煙囪、攔火圈、爐橋等設施,每口灶的建設成本1000元左右。經抽樣調查,以前當地農戶使用土灶每天需要燒柴25公斤左右,改進后的節柴灶每天燒柴僅為5至6公斤,減少了60%以上的消耗。
據了解,大坪村人均年收入在3000元左右,收入偏低,村民以為森林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沒有主動改造節柴灶的意愿。因此,我們倡議相關部門幫助其轉變做飯、取暖方式,節約木材,保護森林資源。
一、各級政府要把農村能源的開發和節約列入議事日程,廣泛宣傳此項工作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并按照“因地制宜、多能互補、綜合利用、講求實效”的方針指定專人負責,制定出本地區切實可行的規劃,認真組織實施。
二、改灶節柴工作,不僅要在嚴重缺柴的地區搞,而且也要在目前不缺柴的地區推廣。要爭取節余更多的柴草用做飼料和肥料,以提高地力,發展畜牧業,實現農業生產的良性循環。
三、林區是消耗木材的大戶,每年要燒掉的木材比較多,改灶節柴尤其重要。建議林業部門抓好林區此項工作。
四、改灶工作要堅持群眾自愿的原則,不要搞“一刀切”。要動員群眾自籌資金,自備材料,并支付一定的服務費。
五、不僅要改造節柴灶,還要改變農村的取暖方式,林區每家每戶每年補貼一定的資金,采取煙煤或者無煙煤取暖。
六、建議林業主管部門向轄區內相關自然保護區撥付專項資金,立項調查,幫助農民改造節柴灶,或者改變取暖方式。
千百年來,林區的人們過著靠山吃山的生活,這種生活不但提高不了生活質量,一定程度上還破壞了森林資源。改變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既是服務于廣大群眾,又是一項利于森林資源保護的好政策。(廣貨街保護站 鄭懷文)